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徐孟献的博客

xumengxianyanshi@163.com

 
 
 

日志

 
 

范围论与《周易》  

2016-12-01 08:47:44|  分类: 范围论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前些天,在百度文库中,我偶然看到陈赟的《〈周易〉的阴阳学说及其对实在的理解》一文,觉得作者的见解有独到之处,只是作者把主体客体弄颠倒了,把主体具有的特征当成了客体具有的特征,因而限制《周易》阴阳学说对实在的理解。
作者认为,“《周易》把阴阳作为世界模型的结构性要素时,这一点意味着它对于实在的如下理解:任何事物总是具有当前可见的一面(显性的阳面)与当前不可见的一面(隐性的阴面)” “因此,《周易》所理解的世界具有不可测度的、未被决定的特征”,“世界的不可测度性表明世界本身所具有的神奇的、神秘性的特征。从逻辑上看,世界的不测性本身就包含着世界的新颖性。因为,只要世界是不测的,那么,它同时就是未被决定的,世界在主体那里的显现也就不可能一并给出,而总是显现它的某些侧面,而不是全部”,“《周易》对于终结的特殊理解:事态的终结不是完全的结束与彻底的完成,相反,它把人们引向新的开始。这种把终结聚集在自己的规定中的新的开始”。①这些见解都是新颖而独到的,它揭示了周易的奥秘所在:周易的模型结构是对世界模结构的摹拟。
但是这些见解是就主体之外的世界而言的。作者把主体具有的东西,当成了客体的东西。
文章对阴阳的原始意义的解释,就体现了这点,文章说“阴阳必须作为一种光态的语言来解读,阴是指主体经验中当下不可见的隐性的层面,或者说,事物当下‘不在场’(absent)的面相,而阳则是主体经验中当前可见的显性层面,或者说,事物当前‘在场’(present)的面相。笔者认为,对于阴阳概念的如上理解,可以切近《周易》所指示的智慧形态。”“世界一半是透明(阳、可测)的,一半则是不透明(阴、不测)的,二者之间的交互渗透构成了世界的总体性特征,存在(道)的本性就在幽明之间一往一复的运动之中。” 就是说,事物在场,具有当前可见的一面就是可测的,这就是主体经验中当前可见的显性层面,这就是事物的阳性,如果事物不在场,具有当前不可见的一面,就是不可测的,这就是主体经验中当下不可见的隐性的层面,这就是事物阴性从这里我们看按照法,事物当下‘不在场’,主体观察不到,这就是阴;事物当‘在场’,主体观察到了,这就是阳。如果按照他的这一说法,那么太阳出来了,当下“在场”了,我们看到了,这就是阳;太阳落入地平线以下夜幕降临,看不见太阳,太阳“不在场”,这就是阴;这样解释与《周易》的阴阳学说不符我们从他一再强调的,“当前可见的一面(显性的阳面)与当前不可见的一面(隐性的阴面)”,可以看出,他认为阴阳是事物的两个面就是说事物是由阴阳两面组成
其实他弄颠倒了,事物并没有阴阳,阴阳是人赋予事物的概念。阴阳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结果,只有人们去观察认识事物时,才会出现阴阳的现象。我们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就称作阳,看不到的那一面就称作阴。比如一座房屋,我们看到的正对着我们那一面比如正面,就称为阳,我们看不到的那一面比如背面,就称作阴。在这里,不是事物本身由阴阳两面组成,而是因为阴阳是由于主体人观察的结果。主体人是主动者,而不是事物。因为事物,不论你观察也好不观察也好,它都按自已的运动轨迹、发展模式、变化规律,运动发展着变化者
那么,既然事物本身不是由阴阳两个面组成的,而是主体人观察事物的结果。那么人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阴阳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主体和客体有着什么样的特征。
主体和客体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都有各自的特征。就客体而言,系统论告诉我,世界上的万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比如一个纸盒,它由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组成,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整体性是事物的基本特征。万事万物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这就是说客体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就主体人的观察而言,我们眼睛事物观察,在某一观察点,所观察的仅仅只是事物的部分,而不是事物的整体。观察具有地点、角度和时间性,就是说,你在某一地点、某一角度、某一时间,你观察到的只是事物某一侧面、某一部分、某一范围东西,而无法观察到事物的整体。人们看事物的这一特性,称作观察的范围性。
因此,不是世界“总是显现它的某些侧面,而不是全部”,而是主体观察具有范围性缘故。就同一个事物而言,你无论站在那个角度,你都无法看到事物的整体。比如一座房屋,你无论站在那个角度,你看到都只是房屋的某个侧面,而无法看到房屋的各个面。其阳不见其阴,见其阴不见其阳。这就是由主体人的观察具有范围性的缘故。因此,事物的阴阳性,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而是人赋予事物的。
正是因为作者把《周易》阴阳作为世界模型的结构性要素,他才对实在作如下理解:“阴阳构成了实在的内在结构,也就是说,不透明性、不可见性,成了《周易》世界观的主导特征。” “因此,《周易》所理解的世界具有不可测度的、未被决定的特征。” “世界的不可测度性表明世界本身所具有的神奇的、神秘性的特征。从逻辑上看,世界的不测性本身就包含着世界的新颖性。因为,只要世界是不测的,那么,它同时就是未被决定的,世界在主体那里的显现也就不可能一并给出,而总是显现它的某些侧面,而不是全部。这样,世界在每时每刻都会以某种未知的,因此也是新颖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作者说的不错,世界“总是显现它的某些侧面,而不是全部”,世界总是不测的、未被决定的,因而是神奇的、神秘的,但是,这不是世界的特征,而是人的观察具有范围性。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发展着,变化着,运动者。我们只能对已经发生了变化的事物予以认识,对还没有发生娈化的事物我们就无法认识。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世界,它不因人的存在而存在着,只有当人试图去观察认识世界的时候,人才有可能产生世界是“不可测度的”、“未被决定的”这样一种认识,当人不去认识没有观察的冲动时,这种认识就不能产。这种认识的产生是由于人的观察具有范围性和世界具有整体性的缘故。
观察的范围性,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特征。我们只要稍做留意,就会发现观察的范围性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比如是一片原野上,我们放眼望去,的视野范围内,宽阔的大道、田野、村庄以及远处的山脉和其它许多东西,但是这只是一个狭小的范围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前方的东西,身体两侧以及身后的我们看不到。就是说,在这个视野范围之外,还有许多东西我观察不到。从仔细观察探究事理的目的而言,既使在这个范围有许多东西只是模糊一片看不明白。仔细地去看某物,还必须得缩小观察范围。如我要看大道旁的广告牌,想知道上面写的什么,就得走近它,而这意味着视野范围的缩小。这就是说,就探究而言,往往是观察范围的进一步缩小,而观察范围的缩小,就意味着有更多“不可测度的”、“未被决定的”东西存在着。
观察的范围性,不论是直观还是抽象的事物,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物质是由分子、离子、原子构成,而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我们无法看清电子的真面目,他告诉我们,这不是观测仪器不先进,而是电子太小了,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观测手段,总会对被观测的电子产生实质性的干扰。实际上,我们观测到的不是电子的真实面目,而是被测量装置干扰后的物理现象。②这不是电子具有“不可测度的”、“未被决定的”的特征,而是我们的观察具有一定的范围性。我们观察的总是某一范围的东西,无论观察仪器如何先进,都有我们无法看到的的东西。因此,不是世界具有阴阳特性,使世界具有“不可测度的”、“未被决定的”特征我们的眼睛观察的只是世界一个非常狭小范围的东西,在这个范围之外有许多东西我们观察不到。
作者认为“人之外没有独立自存的实在”,他否认客体的独立性。因此,这就限制了他的阴阳学说对实在的理解。
实际上,周易的模型结构是对世界模结构的摹拟。其表现如下:
事物是部分组成的整体,从人的视角看,整体以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形式在空间显现,比如纸盒,它有六个面组成在《周易》六十四卦中,表现为每卦由六画组成。㈡这个纸盒做成后,阴阳也就产生了,向我们的正面为阳,背着我们的背面为阴;这在六十四卦的中,表现为阴爻和阳爻。㈢这个纸盒有一定的形状,是根据一定工艺流程做成,有成为纸盒的道理,它由六个面按一定排列组合制做成,这在《周易》六十四卦中,表现为每一卦都包含有理、象、数三种涵义在内。③ ㈣太阳从东方升起,到正午升至最高点,后向下落去,这就是物极必反现象,这反映在六十四卦中,表现六十四卦中,没有最好的卦,也没有最坏的卦,好卦中有着不利因素,坏卦中隐含有利的信息。㈤这个纸盒,由于观察的范围性,当我们看到它的正面〔阳〕我们看不到它的背面〔阴〕;但是,我们可以动手翻动纸盒,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转变观察点,就可以观察到纸背面〔阴〕而且由于观察的范围不同,因此,所看到的东西也就是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在《周易》六十四卦表现除了乾、坤、坎、离、大过、小过、颐、中孚八个卦以外,其它的都可以颠倒过来看,比如上卦为乾下卦为巽的姤卦,如果把它倒过来看,就成了上卦为下卦为乾卦,卦和是两个卦义完全不同的卦象,卦象不同,卦辞也不同。㈥任何一个事物,我们都无法下一个涵盖所有的定义,这是因为事物具有整体性和观察具有范围性,因此定义只是事物某一范围定义,比如关于人的定义,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⑵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⑶康德说,“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⑷还有人说,“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是有意识的动物。”等等。所有这些定义,都是关于“什么是人”的定义。它所反映的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对象情形由于观察的范围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因此所下的定义也不同。这种情形表现在《周易》上,比如,“有人认为《易经》是气功经典著作。有人认为《易经》是武术经典。有人认为《易经》是医葯著作。有人认为《易经》是图书目录。有人认为《易经》是管理手册。有人认为《易经》是预测学。有人认为《易经》是决策学。有人认为《易经》是控制论。有人认为《易经》是系统论。有人认为《易经》是全息律。有人认为《易经》是因果律。有人认为《易经》是计算机二进制。有人认为《易经》是多四季论著作。有人认为《易经》是生物化学……有人认为《易经》是日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④《易经》与事物比如人一样,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总之,事物有怎样的结构、特征、性质及规律,那么《周易》六十四样也具有就是说周易的模型结构是对世界模结构的摹拟,
南怀瑾说,“《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⑤那么试问,《周易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成就呢?它是怎样建立的呢?或者说,《周易》的模型结构是建立在怎样一个基础之上呢?
其实,说出来非常简单,它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之上。
《系辞》中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理解《周易》的一把钥匙,也是周易的模型结构建立的基础。
作者的意图探究阴阳的原始意义,他认为,“《易经》讲阴阳,但没有与气联系在一起;至于阴阳两气的表达,已经是后代的词汇,属于注解《易经》的用词。”他讲得对,不仅阴阳,就是《周易》六十四卦也是这样,其中加进许多后代的词汇和属于注解《易经》的用词包牺时期正是我国史前新石器时期,与考古发掘出的仰韶文化中的西安半坡氏族文化相当。⑥在包牺时期人们的视野范围内,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男男女女,飞禽走兽等等,是他们经常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就是这些平平常常的自然现象,却隐含着普遍必然性的东西。《周易》在摹拟自然现象的结构特征的同时,也为周易注入了普遍必然性的东西。《周易》正是对“大道至简”的完美体现。



参考文献
①陈赟《〈周易〉的阴阳学说及其对实在的理解》 《周易研究》[J]2002年 第5期
②殷正坤《探幽入微之路——量子历程》[M]人民出版社   第217页
③南怀瑾《易经杂说》[M]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第9页
邓球柏《白话易经   前言》[M]岳麓出版社   第20页
⑤同②第1页
⑥仇仲谦《周易的诞生》《广西大学杭州分校学报》[J]2005年4月  第13卷第12期
  评论这张
 
阅读(2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